当前位置:

贵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十三五改革与发展规划

   时间:2018年09月05日 10:57 [ ] 浏览次数: 来源: 视力保护色:

目 录

一、规划背景. 1

(一)“十二五”成就... 1

1.专业结构与体系基本形成.. 1

2.师资队伍全面加强.. 1

3.学科建设成效明显.. 3

4.课程与教材建设初见成效.. 4

5.实践教学条件改善明显.. 4

6.科学研究和学术创新有序推进.. 5

7.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初见成效.. 5

8.学院文化建设顺利推进.. 6

(二)“十三五”形势... 7

1.良好的政策环境.. 7

2.学院改革发展面临的挑战.. 7

二、规划目标. 8

(一)指导思想... 8

(二)发展思路... 8

(三)发展目标... 9

1.总体目标.. 9

2.具体目标.. 9

三、主要任务与举措. 10

(一)人才培养... 10

1.加强专业建设.. 10

2.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10

3.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1

4.构建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体系.. 11

5.深化教学改革.. 13

6.实践能力建设(专业实践基地平台).. 13

(二)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 14

1.学科发展(结构、布局、建设).. 14

2.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15

3.研究生教育.. 15

(三)师资队伍建设... 16

1.加强师德师风教育.. 16

2.努力打造教学科研团队.. 16

3.培养应用型教师.. 16

(四)对外交流与合作... 17

1.加强对外交流,提高办学水平.. 17

2.加强产学联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7

四、实施保障. 18

(一)加强组织领导... 18

(二)确保制度到位... 18

(三)加大经费投入... 18

(四)完善质保体系... 18

(五)监控规划实施... 19


 

教育科学学院“十三五”改革与发展规划

 

为不断提高我院教学、科研、管理水平,增强为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按照《贵州师范学院“十三五”改革和发展规划》,结合学院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十二五”成就

1.专业结构与体系基本形成

2011-2015年,学院成功申报了应用心理学、特殊教育两个本科专业。总体上建成了由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特殊教育专业为支撑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加大了专业内涵建设,积极提升专业人才培养水准。获批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学前教育)1个,教育厅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特殊教育)1个,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学前教育)1个,省级教改项目4个。

2.师资队伍全面加强

(1)数量与结构

教育科学学院现有教职工56人,其中专任教师44人。师资结构上,教授5人,副教授17人,博士研究生8人;省外大学毕业生45人,有校级学科带头人2人,校级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1人,校级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3人,校级学科骨干6人,教学名师2人。双师型教师8人。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的师资队伍。

(2)教育教学

①师德师风

学院十分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制定了《教育科学学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科院学术道德规范》等文件,严格要求全院教师,树师风,显师德,修身律己。教师遵守职业道德、遵守教学纪律、认真完成教学任务,树立了良好的教师职业形象。现有省级教学名师2名、省级三八红旗手1名、省高校十佳优秀教工党员1名、 校级教学名师2名、中青年教学骨干1名,校级师德标兵1名。此外,多名教师获得省级“优秀实习指导教师”、“优秀辅导员”称号。

②教学成果

本专业教师团队整体教学水平较高,学生对教学质量满意,学生评教优秀率达到80%。

教师主编教材8部、参编教材3部,出版学术专著1部。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0多篇,其中核心8篇。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学院有4项教学改革项目被立项,为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增强了学院教师开展教改工作的积极性。

③教学改革

学院要求教师进入课堂必须遵守“四有”(教学大纲、教学手册、教案、教材)的规定,鼓励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创新育人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尝试教学方法改革,探索参与式教学、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的应用,师生互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课堂信息量加大,讲课效果明显提高。用档案袋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尝试注重过程与结果并重,实施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3)教师培养培训

为构建一支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队伍,学院加大高学历人才引进的力度,加快培养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步伐,鼓励中青年教师提升学历学位和访学进修,先后有多名教师在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及访学进修学习。在教师培养培训方面,本专业注重新教师的培育、培养,着力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在教师培养方面,学院制定了青年教师培训计划。第一,实行新教师一对一“导师制”,使青年教师尽快掌握课堂教学技巧和方法。第二,鼓励教师考研、考博,提升学历水平。第三,为教师参加各类外出培训提供机会,如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英语培训、华中师范大学的教学学习,使学教师在教学能力与水平、学术研究意识和能力、知识更新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第四举办多种多样的教学比赛,比如青年教师比赛;第五发挥教研室的集体智慧,不定期进行集体备课、教学难点讨论等,让青年教师快速发展;第七以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锤炼名师和教学团队,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树立和维护课程教学品牌。

3.学科建设成效明显

学院已经建成一个省级重点学科(教育学原理)和一个省级重点支持学科(学前教育学),二个校级重点学科(学前教育学、心理学)。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完成相应的科研项目申报,发表相关的科研论文。

4.课程与教材建设初见成效

十二五期间,我院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初见成效。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积极探索课程建设新路径。目前,我院获得了贵州省高校课程改革重点项目4项(公共教育学、公共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生学习评价),在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12年,心理学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现正积极申报省级精品课程。十二五期间,我院教师出版国家规划教材1部,参编一般教材3部,目前,高师公共课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正在编写之中,预计2016年能顺利出版。

5.实践教学条件改善明显

十二五期间,我院以省重点学科建设、专业综合改革为平台,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项目,建成了微格教学系统,现有中控室3间、微格教室12间,总价值达210多万元;琴房51间,总价值达40多万元;建成教育心理实验室1间,总价值达160多万元;建成模拟幼儿园1个,特殊儿童干预室1间,总价值10万多元;正在建设学前教育专业综合实验室5间,总价值170多万元。同时,我院成立了实验教研室,配备了实验室管理人员,建立实验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为我院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提供优良的实践条件。

为了保证我院3个本科专业每年300左右学生的实习的顺利进行,十二五期间,我院与贵阳市及其周边县市的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普通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等机构建立了正式的合作关系,已建成专业实践教学基地20多个,形成实习工作有保障、实习高质量、实习管理有序的实习实训体系。

6.科学研究和学术创新有序推进

教师共出版专著6部、主编参编教材11部,主持厅级以上课题36项,在《中国教育学刊》、《中国学前教育》、《全球教育展望》、《高教探索》、《当代教育科学》等教育类重要期刊上共发表论文132篇,其中核心期刊上发表40篇,CSSCI收录22篇。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任教师主持横向课题2项,纵向课题35项(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12项;厅级课题23项)。在科研奖励方面,获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二、三等奖各一项,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各一项,贵州省首届科学优秀成果奖二、三等奖三项,在科研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并在全国学术年会上获得各种奖励10余次。

7.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初见成效

“十二五”期间,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指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按照“适度扩大规模,优化学科结构,突出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的思路,以完成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合格评估为目标,组织党员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一中、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在教工支部和学生支部开展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回顾党的成就和学习党史等“党性教育”活动,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全体党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先锋作用,引导团员青年靠拢党组织,努力做好骨干教师入党工作,健全学院绩效制度,提高工作效率,服务基层和群众,严格执行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完善领导班子的议事和决策机制,继续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规范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实行师德考核管理,引领广大教师依法执教,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扎实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这项核心工作。

8.学院文化建设顺利推进

学院的文化建设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个学校的核心工作,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组织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和活动育人优势,积极加强思想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切实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水平,深入开展感恩教育、爱心教育和诚信教育等活动,依赖新生入学、重大节日、纪念日等契机,通过主题班会、文化活动、先进人物事迹宣传、座谈会等形式,培养青年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乐观向上的人生追求。切实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学生日常管理,重视学生干部培养,注重学风建设,建立良好的管理工作规范,开展切实可行的促进学风建设的活动,积极打造学院文化活动品牌,抓紧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广大同学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取得优异的成绩,努力形成刻苦、勤奋、求实的学院文化生态。立足校园,积极加强同其他院系的沟通、交流,学习他们好的学生组织管理模式,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不断改善组织建设,切实提高学生组织管理水平,学习其他院系开展活动的多样形式,能够广泛借鉴,努力提高团组织活动水平,努力开展好我院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活动。

(二)“十三五”形势

1.良好的政策环境

《国家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动特殊教育发展与积极推进民族教育发展的要求。贵州省提出了“十三五”期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基本实现市(地)和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全面提高普及水平,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的目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提出每所中小学学校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心理教师的要求。上述政策的落实需要高质量师资队伍的保障,这为学院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与应用心理学三个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二是稳固的教师教育主体地位。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发展,学校确立了教师教育的主体地位,教育科学学院作为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标志性学院,在学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承担着教育学与心理学课程与教育教学研究的重任,同时学院自身的三个专业同样培养的是教师教育人才。因此教师教育主体地位的确立为学院既是学校对教育科学学院的期望,也给教育科学学院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发展的动力。

2.学院改革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是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任务艰巨。学院作为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承担者,除培养学院三个自办专业的人才以外,还承担学校所有教师教育专业《教育学》与《心理学》课程的重任。在教师教育专业必须参与统考才能获取教师资格证的政策规定下,教育科学学院承担的《教育学》与《心理学》课程教在教师资格考试中所占比重较大,也是教育教育特色的体现。因此学院“十三五”期间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方面任务艰巨。二是学科专业建设任重道远。“十三五”期间,学院学科建设的重点是提升学科建设水平,获批教育硕士点并提升学科的综合实力,这需要强有力的学科团队的支撑。然而,与学院三个专业对口的人才的引进仍存在困难,教师队伍年轻,专业带头人不足,学院的科研产出也有待提升。三是专业人才培养压力大。“十三五”开局之年,学前教育专业被列为“一本”招生专业,因此在缺乏“一本”人才培养经验的情况下如何探索有效的“一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学院乃至学校的发展意义重大。

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内涵建设为主线,以开放创新为动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整体实力。

(二)发展思路

以“应用型、地方性、师范性”办学定位为统领,主动适应贵州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需求,创新工作思路,转变发展方式,强化内涵建设,坚持试点示范与全面推进相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管理机制体制,全面落实学校发展思路,不断提升学院的综合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0年,努力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着力培育教师教育特色,全力推进办学层次提升,努力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服务地方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努力把学院建成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办学实体。

2.具体目标

(1)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课程结构合理,人才培养模式特色明显,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实践教学体系完善,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在校学生规模达到1000人左右。实现硕士研究生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双突破。同时,到2020年,争取在省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入选三等奖1个及以上。

(2)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

加强教师科学研究,力争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或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立项2项以上,教育部、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等省部级项目2项以上,省教育厅等厅级项目立项5项以上。获省级以上成果奖励1项以上。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数量年均达到30篇以上,其中核心刊物达到20篇以上。加强解决我校实际问题的教师教育类专项研究。

做好已有2个省级重点学科的建设工作。力争新增省级重点学科1个,新增创新人才团队1个以上,新增省级学术带头人、1人以上,力争申报教育硕士点。(3)师资队伍建设

教职工人数控制在60人左右,专任教师50人左右,专任教师中硕博占比近98%,其中,博士占比达25%,“双师型”教师占师资总数30%以上,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4)对外交流与合作

拓宽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渠道,丰富合作交流的形式与内容,提升合作的内涵。提高校地、校校合作的成效。

三、主要任务与举措

(一)人才培养

1.加强专业建设

建设好现有的三个专业,让学前教育专业顺利通过教育部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验收,让特殊教育专业顺利通过贵州省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验收。把学前教育打造成贵州省内知名、省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专业;积极增强特殊教育专业服务社会的力度,把特殊教育建设成贵州省内的知名专业。另外,根据未来发展情况,拓展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的专业方向。总体上建成由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特殊教育专业互为支撑的人才培养体系。

2.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以我校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定位为基点,理清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规格。密切关注基础教育的新动态,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和能力为目标,满足当前基础教育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不断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3.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深入研究教育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制定人才质量标准,实现专业设置与一线学校需要、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高校与一线学校教学过程对接。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环节,并建立质量保障机制。完善管理制度,扩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建立健全三个专业之间的课程资源共享机制,给学生提供跨专业选课的平台,逐步满足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力。

4.构建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体系

(1)打造教师教育课程群

根据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需要,明晰师范生的教育教学素养,在继续加强公共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建设的同时,通过设置选修课、讲座的方式,为师范生提供教育教学素养形成所需的知识与技能。

(2)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平台

第一,面向学院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类必修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通过创新创业类课程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途径和一般规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根据实际情况,开设创新创业类公共选修课程,待课程体系基本完善,且教学条件具备后,再将成熟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列入各专业必修课程。第二,在专业教育中融汇创业教育。根据不同专业,开展在专业相关领域、行业进行创新创业的针对性教育。各专业应根据自身条件,充分发掘本专业创新创业素材。

(3)建设精品课程

3-5年内,力争让公共“心理学”课程获得省级精品课程,让公共教育学课程、学前教育学课程获校级精品课程,并积极向省级精品课程努力。

(4)整合课程模板

第一,以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为重点,弄清社会需求对专业人才出口质量标准的新变化,使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进一步具体化;第二,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构建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第三,打破原有的“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发展课程——实践课程”的课程构建模式,按照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素质的多元化需求,重新构建相对应的课程模板。第四,通过课程整合,精简课程内容体系,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第五,鼓励教师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发挥特长开设选修课,增加选修课总量,增加不同专业学生互选课的机会,同时加强对开设选修课规范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

(5)积极利用本土资源,开发专业校本教材

第一,充分利用贵州民族性、地方性、生态性特征,挖掘贵州本土资源,鼓励教师编写或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开发应用性课程讲义或教材,参加教改立项研究,丰富课程建设成果;

第二,借助各种学科、专业建设平台,组织专门师资队伍,编写包括公共教育学、公共心理学、学前教育学等在内的校本教材,逐步编写特殊教育专业有关特殊儿童评估、鉴定与干预类课程的校本教材。第三,增加投入,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专业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相结合,实现专业教学名师、教学骨干等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加大慕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等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建设。

5.深化教学改革

(1)更新教师教育观念

 改变传统的教师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核心素养理念,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素养,力图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和学业评价方式,把培养学生能力放在首位。

(2)加大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力度

强化教师对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意识,围绕培养目标选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理论课教学要以理论必需、够用为原则,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适当增加与地方教育发展需求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倡导多元的教学方法,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翻转课堂、研究性教学的应用,要有意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自我反思、自主实践和自我建构中实现自我成长。加强理论与实践融合,聘请一线教师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3)改革学生学业评价模式

逐步探索开发确定不同专业学生核心素养,建立学生能力和素质模型,结合不同学科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建立学生学业成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改革和完善考核办法,稳步推进学生学业评价改革。

6.实践能力建设(专业实践基地平台)

(1)完善实训室建设

建好学前教育专业综合实验室,并根据三个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查漏补缺,逐渐完善实验实训教学所需器材与设施,最终建成包括教育心理实验室、学前教育专业综合实验室、特殊儿童评估鉴定与干预实验室在内的实验实训体系,最大限度发挥平台作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根据实验室管理需要,配备好实验室管理人员,建立与完善学院实验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形成较为完整的专业实验室管理队伍。

(2)建成建好实践教学基地

为了保证我院每年300左右学生的实习的顺利进行,在现有20个实践教学基地的基础上,继续加大与幼儿园、特殊教育机构、心理咨询机构等的交流,积极扩大实践教学基地规模。2020年前,再建成20个实践教学基地,形成实践教学工作有保障、实习高质量、见习管理有序的实践教学运行体系。

(3)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积极吸纳一线学校、地方政府参与,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努力构建由实践环节、、素质实践和就业指导模块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合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整体设计实践课程与教学体系,确保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时与学分,切实落实学生实践累计不少于一个学期制度。

建立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提高实验教学、见习、实习、论文、实训环节教学质量。

充分利用继续教育学院教师培训项目,打造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缩短学生与一线教学岗位的距离。

(二)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

1.学科发展(结构、布局、建设)

我院已经建成一个重点学科(教育学原理)和一个省级重点支持学科(学前教育学),同时,获得一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学前教育学),一个省级的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特殊教育)。在未来的五年里,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整合我院学科建设的各类资源,形成能够有效支撑专业发展的学科结构,精心凝练学科方向,打造研究团队,凸显我院的学科优势。同时,进一步打造建设重点学科,凝练研究队伍与研究方向。实现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在此基础上,力争申报专业硕士点。在整合资源的同时,逐步明确学科建设可行的产出,加强对学科建设过程的管理,增加学科建设的产出,在未来五年编(写)5部左右的教材与专著。

2.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在未来五年中,将学院教师申报的各类课题进行梳理,结合学院的学科建设,有效的进行资源整合。改变科研的评价考核机制,着力打造实在的科研团队,并对教师开展科研的系列培训,增强教师科学研究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团队作战,申报高层次科学研究项目,争取国家、教育部项目立项3项,获得省级及以上成果奖3项。

争取横向研究项目,探究多种方式,加强学院通过教学与研究服务地方的能力,助力中小学、幼儿园的学校管理改进、师资培养、课程建设等,提高服务社会的水平。

3.研究生教育

在学科建设与队伍凝练的基础上,实现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在此基础上,申报教育专业硕士点。努力打造学前教育学、教育管理、教育学、心理学、特殊教育等方向,在每一个方向上,凝练体现我院的特色与地方教育发展需求的子方向。

(三)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师德师风教育

结合我院年轻教师居多的院情,对全体教职工进行以加强理论水平、职业道德、思想观念、敬业精神、责任意识为核心的专业伦理教育,克服学术浮躁,查处学术不端行为,形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建立健全师德考评、奖惩和监督的长效机制。

2.努力打造教学科研团队

十三五期间,按时完成我院现有校级教学团队:“教育学”教学团队、“心理学”教学团队,计划在3-5年内,把“教育学”教学团队建设成省级教学团队,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校级教学团队、“学前教育学”专业教学团队,建立“学生学习评价”省级教学团队,建立并完善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应用心理学三大专业“专业实践教学”教学团队。

根据教学科研需要,引进博士5名以上,招聘2个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和1个实验室管理员。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积极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尤其是省外知名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努力改善教师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培养更多的省级、校级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等,打造学院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与专业建设的团队。

3.培养应用型教师

首先,要求教师到幼儿园和学校或一线相关单位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增加经验,培养双师型教师。其次,建设“一线卓越教师流动工作站”,将优秀的一线教师请到我院,开展教学与研讨,促进我院教师与一线教师有主题的深度交流。

(四)对外交流与合作

1.加强对外交流,提高办学水平

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加强与青岛大学的交流与合作,争取建成与青岛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共同培养教育硕士的合作关系;加强与台湾高校的合作交流,建立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两个专业学生交换学习的常态管理制度;筹建黔台学前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建立我院与台湾高校共同培养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机制,促进我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积极探索与国外高校的交流途径,创造我院教师海外学习的机会,拓宽教师专业视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加强海外实习生的管理,提高学生的国际化水平。

2.加强产学联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以我院重点学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为平台,积极与幼儿园、特殊教育机构、普通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社区等建立合作关系,聘请一线工作人员担任专业外聘教师,壮大专业双师型队伍,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2)依托我院两个非编制研究中心,打造包括专业教师、一线工作人员、专业学生在内的专业研究团队,继续通过设置课题的方式,在与幼儿园、特教机构等共同开展的专业研究活动中,促进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的掌握。

(3)协助学校做好华文教育基地建设,争取承担学前教育短期培训班。以学前教育为基础,争取国际合作办学和留学生教育。

(4)打造特殊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服务社会的特色。

四、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规划编制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层层落实。

组 长:彭祥友  刘红

副组长:袁川  黎平辉  郑玉莲

成 员:娄小韵  金欢欢  杨娟  马慧慧  刘婧  杨智  吴俊华  邓秀平

(二)确保制度到位

服务于学院发展需要,适时出台、调整相关制度文件。制度制定要与调动教师积极性、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水平提升紧密联系,与教师考核评价、年终绩效相统一,促进形成高水平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充分激发广大教师干事创业的激情。

(三)加大经费投入

学院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倾斜,按照规划中设定的不同的建设目标及任务,加快学科专业建设。

(四)完善质保体系

做好学院监控队伍建设,加强对制度执行效果的监督检查,落实质量工作一把手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院内质量保障体系有效运行;充分调动师生参与教学质量监测评价的积极性,做到“全方位、全过程、全人员”的监控,全面保障教学质量。

(五)监控规划实施

建立规划的监督调整机制,把规划落实情况作为学院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针对“十三五”期间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进行充分研究,及时对规划进行调整。


下一条:教育科学学院2011-2015年发展规划

【打印】    【收藏】    【关闭】